现代农历是谁制定的 现代农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现代农历是谁制定的 现代农历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现代农历是谁制定的 现代农历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中国现行农历是有德国传教士制定的吗
最近微博上有个帖子称:“中国现行的农历是一个叫汤若望的德国传教士编著的。”此帖一出,立即引起数千次的转发和讨论。不过也有网友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目前我们使用的农历是1929年修订的《紫金历》,而并不是汤若望修订的《时宪历》。抛开这点不谈,本文仅就我国农历的历史流变和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领域所做的贡献做一简要回顾。
从天文到历法
如今我们将“天文、历法”两个词合用,其实它们的意思并不完全相同。所谓天文,指的是天象,也就是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而历法,则是人为根据天时,调配生产生活作息的一套法则。人们可以从天文(天象变动)中推算出历法,反过来,一套正确的历法必然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报天文现象(比如日、月食等)。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为主导的国家,从夏、商、周时期,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民们就已经尝试制定天文历,就是所谓的“三正历”。但这种“历”非常不准确,直到战国时期,人们才根据一回归年为356又1/4天的发现,创制出了真正的历法——《四分历》。
《四分历》在此后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 天文》中有“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说法。但是我们知道,《四分历》所推算的一回归年的数据与理论值误差颇大,在经年累月的使用中,自然就出现了误报日、月食的问题。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对四分历做了一次大的调整,新版的历法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基本确立了中国历法的体系。
此后,历朝历代又多次修订历法(改历),但对于中国历学史来说,意义最重大的改历,是唐代《大衍历》、元代《授时历》以及明代《崇祯历》。这三次改历都与外来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三次改历与外来文化
发源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把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天文艺术和科学知识都一并传到了中国。隋唐之际,多位印度天文家在朝廷的司天监供职。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来到长安后,在传播密宗的同时,又传授印度天文历法。而《大衍历》的编修人僧一行就是善无畏的学生。
僧一行修《大衍历》。
僧一行主持制造了当时世界先进的“黄道游仪”,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第一手资料。他又监制了一架天文钟——“水运浑仪”,取得了较准确的时间记录。为了让新历法能适用于全国各地,他还主持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世界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子午线实测,得出“南北两地相差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1 ”的结论。经过4年准备,他开始修历,2年后形成初稿,是为《大衍历》,其所定结构与方法,沿袭至元、明。
元朝时,蒙古人三次西征使得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进入中国,伊斯兰天文历法也随之在中国生根发芽。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立“西域星历司”,招聘阿拉伯天文历法家任事。他们编制了《万年历》,创制“西域仪象”,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密度。至元八年,元朝在上都建立“回回司文台”,主持观测、编制历书,并在这里藏有包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在内的多种天文书籍,使之成为研究和传播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中心。
在此基础上,郭守敬等人修订了新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第二座高峰,它的修订是建立在当时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和多年比较准确的天文数据的基础上的,因而所定的一回归年的长度365.2425日,只和理论值有微小的误差。
元朝时,郭守敬等人修订了《授时历》。
明代在《授时历》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制定了《大统历》。而到了明末,《大统历》颁行已久,产生了较大误差,钦天监预报的日月食“往往不验”,如何修订出更准确的历法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可当时缺乏像郭守敬那样的天文人才,直到一批传教士的出现,才给中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天文知识。
当时,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庞迪我等传教士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官员结交为好友。在这些中国官员的支持下,1611年明廷让庞迪我、熊三拔等参与修订历法(《崇祯新历》)。可是明末社会动荡,历书尚未完成,明朝就灭亡了。直至满人在北京建立了清朝政府,传教士汤若望才上书清政府要求继续修订历法,这才有了《时宪历》。
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参与修订新历。
汤若望、《时宪历》与“天算案”
清王朝建立以后,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两次向朝廷上书修改历法,还请求清廷派人检验他推测的日食是否准确,希望借此“推销”传教士用“西洋新法”所制的历书。
顺治元年八月丙辰,大学士冯铨和钦天监的官员对当天的朔日食进行实地观测,结果汤若望的预测准确无误,而使用《大统历》、《回回历》所推算的结果都有误差。于是,清朝决定采用汤若望所献的新历,这就是《时宪历》。
好景不长,1661年顺治帝因病去世,年仅6岁的康熙即位。4位辅政大臣把持了朝政,特别是守旧派大臣鳌拜上台后,提出了“率祖制、复旧章”的政见,废除了清政府入关以来的多项政策,传教士所定新历也卷入其中。
中国的天文历法自古以来就与统治阶级的意志密不可分。自周朝以来,讲究“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天文历法向来被视为王权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和象征,所以天文历法从来为官府独掌,民间不得私习。采用什么样的历法,不仅是科学领域的问题,也是政治领域的问题。
以鳌拜为首的守旧派不懂得天文历法的原理,但新历法代表的是新的政治风向,而这就是鳌拜要反对的。同时,清廷中有很多反对基督教的儒家官吏和因使用新历法以后被裁汰掉的失意官吏,他们联合起来对汤若望等人提出控告,一场天文历法之争很快就变成了一场政治案件,这就是“天算案”。
提出控告的一方心里清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于是他们采用的是政治攻击的手段,他们攻击汤若望的历法只有200年,意思是清王朝只有200年的国运,还捏造外国人已经在澳门屯兵数万,准备夺取清朝的江山。
整个“天算案”经过了三次庭审,在鳌拜掌权的政治背景下,审讯结果早已拟定好了。守旧派集团试图将汤若望和支持西方历法的官员凌迟处死,后因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太后)干涉,他们才得以赦免。但是汤若望在钦天监的职务被免除,《时宪历》被废。
可是天象并不因为人间的政治斗争而变化,《时宪历》被废以后,清政府就再也算不准天时了。直到康熙帝扳倒了鳌拜,才重新恢复《时宪历》。至高宗朝,为避乾隆皇帝弘历的讳,将《时宪历》改名《时宪书》。
对传教士引入天文学的评价
明末清初的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是为了赢得中国最高统治者和社会的赞许和承认,从而进一步传播天主教。
利玛窦曾说:“如果能派一位天文学者来北京,可以把我们的历法由我翻译成中文,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难,这样我们会更获得中国人的尊敬。”另一位传教士邓玉函在写往欧洲的信中称:“我极希望从伽利略先生处,……得到来自他新观察中的关于日、月交食的推算……因为它对我们革新旧历有着急迫的必要性。如果要寻找一个合法的、可以作为我们在中国存在的理由,借此让他们不把我们驱赶出这个国度,这就是唯一的理由。”
因此,我们在评价传教士来华传播天文学时,不能抛开这个动机。一厢情愿地美化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天文学,认为汤若望们不远万里把欧洲科学技术传播给中国完全是出于为中国老百姓服务,显然是不客观的。
但另一方面,在传教士向中国传播天文学的过程中,他们的确将很多当时先进的天文学发现和发明带到了中国。比如在1610年,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木卫4和土卫2;1611年,又发现了银河是由无数天体构成的。这些成果都被传教士第一时间介绍到了中国,同时带来的还有天文望远镜。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天文学由“古代天文学”向“近代天文学”进化的阶段,他们已经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学成果介绍到了中国。总之,利玛窦、汤若望们的历史功绩是不能轻易抹杀的。
参考文献:
1、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2、郑慧生:《认星识历——古代天文历法初步》,河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
3、史继忠:《外来文化与中国历史上三次重大改历》,《贵州文史丛刊》2000年03期。
4、林健:《西方近代科学传来中国后的一场斗争——清初汤若望和杨光先关于天文历法的论争》,《历史研究》1980年02期。
5、江晓原:《论耶稣会士没有阻扰哥白尼学说在华传播——西方天文学早期在华传播至再评价》,《学术月刊》2004年12期。
6、赵德宇:《耶稣会士传入天文学辨》,《历史教学》2004年07期。
农历是德国人汤若望发明的吗
不是。
汤若望没有发明农历,说汤若望“发明”了现行的农历历法,应该说是不合适的,用“改革”或“改进”比较好。他将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以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中国古代,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是皇权的象征,列为朝廷的要政。历代王朝都在政府机构中设有专门司天的天文机构,称为太史局、司天监、司天局、钦天监等,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专门知识的学者进行天文研究和历书编算。历法在中国的功能除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授时服务外,更要为王朝沟通天意、趋吉避凶。
什么是农历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每个农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阴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现今农历的由来
现在我们用的农历就是由明末清初的著名德国耶稣会传教士 汤若望修订的《时宪历》
《时宪历》一书,制定于明末,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正式采用定气。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五次亦是最后一次大改革。明朝末年,经过四十多年实测,引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压缩,进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二十四份,据以确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1644)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睿亲王多尔衮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汤若望因得授钦天监监正,备受优礼,十五年(1658)。更受一品封典。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而扩大,一时各地教徒增至10万余人,终于引起冲突。顺治十四年(1657),钦天监前回回科吴明炫奏新法之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新安卫官生杨光先进《摘谬论》、《选择议》,攻击新法。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复上《请诛邪教状》,经议政王会议。以数条理由荒唐的罪名,于翌年判汤若望等分别迟凌处斩。后因京师地震,汤氏遇赦,只杀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时宪历”亦遭废止。杨光先乃出任钦天监正,吴明煊(明炫之弟)为监副,“复用大统旧术”。行之数年,误差日大。持新法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与持旧法之杨光先等交争不已,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特派员察勘两造实际观测,证明新法优于旧法。杨光先被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但也促使清廷对耶稣会的传播活动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的春节实际上才有300多年的历史,始于康熙年间颁行的
《时宪历》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现代农历是谁制定的 现代农历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现代农历是谁制定的 现代农历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1994农历8月29日是什么命 1994农历十月初三出生是啥命
下一篇:更多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