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溪醒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溪醒狮文化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遂溪醒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溪醒狮文化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遂溪醒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溪醒狮文化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哪里的舞狮最出名?
遂溪醒狮表演,源自明清时期,是广东省传统的民间舞蹈,被誉为广东舞苑的瑰宝。这种表演被认为能够驱邪避凶,因此在春节、中秋节等喜庆节日,以及新店开张、迎春活动等场合,人们常常会舞狮庆祝,擂鼓击锣,增添喜庆气氛。醒狮表演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年节日或庆典,当地居民都会举行醒狮表演,祈求平安和吉祥,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及湛江市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文化。近年来,遂溪县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醒狮表演,使得醒狮活动在该县变得极为流行。
遂溪醒狮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传统狮和高桩狮两种。传统狮主要在地面上利用凳子、桌子、梯子等道具,配合盆子、桶子、箩筐等物品进行表演。而高桩狮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使用高度和难度更大的桩柱进行表演。这些桩柱长达7米,高约3米,错落有致,舞狮艺人在上面进行惊险的跳跃和翻滚。在教授醒狮技艺时,艺人会为每个动作赋予形象生动的名称,如“天狗追日”(凌空跳跃)、“犀牛望月”(转体180度后上腿)、“蜻蜓点水”(腰部旋转)、“金龙腾云”(连续跳跃);“搭背跟斗”(翻滚落地)、“风火轮”(高桩侧空翻)、“悬崖寻宝”(单足站立在桩上)、“荡秋千”(180度空中转体)、“采摘灵芝”(双足站立在桩上)、“金鸡独立”(单足上腿)、“一柱擎天”(双足站立在肩膀上);“童了一拜观音”(弯曲膝盖行礼)、“坐一字马”(钢索上劈)、“桥底取宝”(桥上倒挂取物)、“转圆圈”(首尾相接)等。
舞狮中国醒狮之乡
在中国的广东省,有一个被称为“醒狮之乡”的地方——遂溪县,这里是广东省湛江市的一部分。自2005年起,遂溪县政府决定每年12月8日举办“遂溪醒狮艺术节”,以此庆祝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活动。然而,艺术节并非每年都如期举行,最初的活动是在2004年11月26日,首届时在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上进行了精彩纷呈的醒狮表演,以及“狮乡之夜”文艺晚会。活动期间,各地醒狮队齐聚一堂,切磋技艺,还同步举办了书法摄影展览,展示了醒狮与当地文化的紧密联系。
遂溪县的民间醒狮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遵循“保护、开发、利用与竞争”的原则,遂溪致力于推动醒狮艺术的现代发展,醒狮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知的民间醒狮团队数量达到了255个,其中包括28个高桩狮和227个地狮,表演者超过万人,充分展现了醒狮艺术的活力与多样性。
舞狮艺术在遂溪县更是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包括男子、女子醒狮队,单狮、双狮,以及地狮和高桩狮等多种形式。这里的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甚至在2003年,文车醒狮队远赴法国巴黎,参与了“中法文化年”活动。这一成就使遂溪县在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作为南狮的代表,遂溪醒狮享有醒狮之乡的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国,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当特约嘉宾,展示了醒狮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扩展资料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 《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中国醒狮之乡是哪里?
湛江——中国醒狮之乡
湛江享有中国醒狮之乡的盛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活动丰富精彩。舞狮是湛江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体性文化活动,舞狮表演最能代表湛江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爱国爱乡的精神。湛江的舞狮活动群众基础深厚,现有民间醒狮团数百个,舞狮队上千个,参加表演的有几万人。仅遂溪一地,就有民间醒狮团255个,参加表演的近2万人。湛江的醒狮表演融舞蹈、杂技、武术、美艺于一体,套路新颖,技艺精湛,别具一格;尤其是高难度的桩狮表演步伐灵活,形神威猛,翻腾飞跃,矫健如风,栩栩如生。湛江民间醒狮团队多次应邀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大型展演活动和比赛,荣获三十多项大奖。先后应邀参加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国际舞狮邀请赛等。还赴京参加建国五十五周年庆典活动和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影响范围遍及全世界,深受国内外观众的赞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遂溪醒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溪醒狮文化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遂溪醒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遂溪醒狮文化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上一篇:手镯新款图片 手镯新款式
下一篇:更多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