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报告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报告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报告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七篇
目前,华容县共有398个行政村,村支部398个,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8人;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115名,36~50岁的245名,20~35岁的38名;支部书记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1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35人;全县共有农村党员25516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778人,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0738人。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华容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成绩巨大,经验宝贵,有力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具有较大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部分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先锋模范的新标准不相适应,作用难发挥
据2008年12月底统计,当前农村基层党员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偏”现象:其一是年龄偏高。华容县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13%,55岁以上的占32%,“两个党员六颗牙”的情况依然存在。其二是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6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其三是贫困面偏大。家庭生活状况一般的占50.4%,生活困难的占13.5%。其四是流动党员偏多。占比达到15.5%。“四偏”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村基层党员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思想上先进性不够。少数党员信仰动摇,宗旨淡薄,“不信共产主义不信党,而信神信鬼信钞票”;少数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认为“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不与组织联系,不过组织生活;少数党员缺乏政治素养,理论上说不清、做法上看不惯、行动上跟不上,甚至对党的政策无原则地品头论足。二是作风上美誉度不高。少数党员学习上要求不严,思想空虚,精神消沉;工作上敷衍了事,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生活上“不管理想不理想,只想收入年年长,不想尽义务,只想捞好处”;行动上目无法纪,极个别的党员甚至组织、策划、操纵、参与无理上访、阻工、闹事。三是本领上带动力不强。从基层组织来看,有的村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可用财力减少,基层组织运转难,党员活动开展难,公益建设加强难。从基层党员来看,有的不能带头参加公益活动,不愿参与村级工作,不想带领群众致富;有的既无本领,又无本钱,创业无路,甚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无力率先致富,更无能带领群众奔小康。
2.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与党的建设的新任务不相适应,责任难落实
随着农村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逐步减弱,自主性日益增强,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有弱化趋势。一是领导职责不过硬。相对于计划生育、社会稳定、财税增长等“一票否决”的硬指标来说,党建工作是一项软指标,刚性不强,导致部分基层领导对党建工作定位不准,在工作中存在重经济轻党务、重布置轻考核、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二是工作方法不对路。管理理念陈旧,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利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工作指导模式单一,习惯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方法,没有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组织设置模式滞后,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组织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党员流动性增大对党员管理的新要求,出现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的问题;组织活动开展模式老套,传统的开会、学习、义务劳动等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在逐步减弱,党组织和党员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在逐步减弱,极少数党员义务不履行、开会不参加、公益事业建设不参与、集体活动不投入;教育培训模式落后,以会代训、短期快训,存在目标不确定、标准不统一、内容不实用、形式不灵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三是监督管理不到位。对村级班子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绩考核没有科学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监管的制度化程度低;由于村干部是“民”不是“官”,经济待遇也不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撂挑子”,不便于严格监管。
3.有关政策的配套和落实与农村发展的新情况不相适应,工作难推动
一是从职能定位来看,“两委”职责定位不明确。从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村级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尚未从制度层面理顺,矛盾和内耗比较大,组织的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不强,宗族势力乘虚而入,个别村的宗族势力有时甚至左右“两委”。二是从制度层面来看,有的政策与基层实际不符,不执行难,执行亦难,有时甚至执行更难。比如,村民“陈欠”问题,“三提五统”资金该收的过去没收,现在收不上,只好由乡(镇)村垫付,形成新的债务,而过去应该收的已交了的群众又强烈要求乡(镇)村退还,而乡(镇)村则无力也不应该退还,从而引发新的矛盾。如“两新”组织的党的建设,中央有政策,但尚无可操作的细则,难以有效落实到位。三是从资金配套来看,配套资金难以全部到位,产生新的矛盾。近年来,中央在基层组织运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基层在资金上进行配套。由于县乡和村一级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全部到位,要么到位了又产生新的债务,群众不满意。
4.少数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与农村工作的新变化不相适应,关系难和谐
一是从乡村层面来看,干群关系密切难。有的群众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自己文化素质提高了,但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上不怕你,生活上不靠你,工作上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有的基层干部思想僵化,方法老套,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工作一筹莫展;有的基层干部的心思没有放在群众身上,“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导致干部所办的不是群众所需的,群众不领情、不认可、不买账,甚至发生冲突;有的基层干部“私”字当头,工作不负责任,群众意见大。
二是从县级及县直部门领导干部层面来看,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在增大。一是干部成长、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党员干部更容易受到腐蚀,更容易淡化、忘记甚至背离党的宗旨,把权力当做个人的一种“风光”,一种“享受”,一种“满足”,甚至“以利补位,以利补权”,不乐于密切联系群众。二是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维权意识增强了,管理的难度加大了,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于密切联系群众。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问题和矛盾复杂多变,解决起来难度大、时间长,老办法不管用,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勤于密切联系群众。四是有的干部热衷于“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不深入到群众中去作调查研究,看不到群众的疾苦,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摸不到群众的实情,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无意于密切联系群众。五是有的党员干部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为“能人经济”,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加上干部制度不健全,使一些跑官要官者得到了好处,更加强化了一些党员干部的“跑上”行为,热衷于攀大权、附大势、傍大款,不屑于密切联系群众。六是有的党员干部有时对群众态度恶劣、作风粗暴、方法简单,“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不善于密切联系群众。
5.基层干部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与职责权利的新诉求不相适应,队伍难稳定
一是思想情绪难平。有人认为,农村基层干部“权力不大责任大,措施不硬指标硬,级别不高要求高”,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重、压力大,经常神经高度紧张,心理调适能力脆弱,情绪不稳定,调动、进城的念头时常浮现在心海。二是工作队伍难稳。村干部是没有级别的“官”,是不在编的“干部”,政治前途到党支部书记就封了顶,加之工作的数量和难度大,在位时待遇偏低,离职后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不够,有的村干部觉得“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待遇上有甜头”,不想当村干部,有的干脆丢下村干部工作,外出打工。三是后备力量难找。农村党员难发展、村级后备干部难培养,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留不住人、引不进人、后继无人”的现象尚未根本消除。一方面,一些有本事、有能力、有致富路子的年轻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当村干部,另一方面,有的人动机不纯,威望不高,出于个人或宗族利益,又千方百计去当村干部。
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六篇
(一)“修身不严”方面的表现。支部班子成员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虽然按要求遵规遵矩的进行了学习,但满足于走过场、搞形式,学得不深不透,读原著、学原文也仅局限于文字上的表面理解,没有深入细致地去分析思考、指导实践。党性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不强,对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政治谣言缺乏坚决抵制,对如何匡正社情舆论对城管队员的偏见认识不足,不能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自觉探索城市管理的规律,不能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指导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有的时候宗旨意识表现淡薄,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存在应付思想,不耐烦情绪。
(二)“用权不严”方面的表现。对权力观念的认识存在着误解和偏差,“权系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意识不强烈,不能正确地认识权力的来源,片面地把权力仅仅看做是组织的指定,因此,在具体城市管理过程中,对组织负责多、对上级负责多,但对基层、对群众负责却往往思考不到位,执行不全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法制观念不强烈、不自觉、不习惯。有时存在着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行使城市管理权时对下级存在的特权思想管控不住;还有个别同志对权力行使不够主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有时存在“有权不用”的情况。
(三)“律己不严”方面的表现。班子成员在有些时候、有些方面政治纪律意识表现不够凸显,对党的政治纪律认识不够全面,许多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上,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线、方针、政策的深刻内涵把握不够;虽然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纪律规定能够做到态度坚决、严格执行,但对于一些具体的制度规矩执行还存在偏差,特别是在廉洁自律方面,个别同志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仍存在“小节无害”的想法,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在工作八小时以内要求严格,八小时以外要求就相对放松,没有始终做到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四)“谋事不实”方面的表现。支部虽然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仔细分析,仍然存在着谋事不实的情况。安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工作中不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领导视察的路线地段就高度重视,严加管理,高标准要求,反之则效果次之。另外,结合中央精神研究大城管格局,探索具有龙沙区特色的城管模式和理论经验缺乏;没有立足自身实际来有效服务全局;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没有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五)“创业不实”方面的表现。领导班子主动作为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缺乏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改革进取精神,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习惯于老思路、老办法、老经验,不敢大胆创新,过多墨守成规。对于国家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城市管理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缺乏积极主动开拓前进的精神,存在着等、靠、看的思想。对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的认识不深,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甚至漠不关心,存在观望态度,缺乏主角的思维;个别同志创新意识不强,奋斗干事的激情不足,平时循规蹈矩做事,工作中遇到问题讲困难的多,想办法的少,缺乏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气神和推进城管事业阔步前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党员参与度不够:有些党员可能不够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或者不够关注党组织工作。整改措施: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参与度。
2、组织生活不规范:有些党组织可能存在组织生活不规范、不严肃的问题。整改措施: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3、党员管理不严格:有些党组织可能存在对党员管理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整改措施:加强党员管理,严格落实党员管理制度。
4、工作重心偏离:有些党组织可能存在工作重心偏离,过于注重业务工作而忽略党建工作的问题。整改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明确工作重心,落实党建责任制。
5、工作创新不足:有些党组织可能存在工作创新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整改措施:加强工作创新,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党建的意义:
1、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建工作是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2、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建工作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党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作风,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建工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党的建设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报告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报告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下一篇:更多农历